我有時會自稱「獨立製作人」。這是出於懶惰,以為因利乘便就是易於與他人溝通。在香港的表演藝術界,我們慣於把非全職受聘於藝團的、沒有接受長期資助的、以個人名義發表作品的,歸類為獨立。
在 四月份舉行的「香港舞蹈年獎 2015」頒獎禮上,王榮祿及其主理的「不加鎖舞踊館」憑作品《游弋蒼穹》獲得「最值得表揚獨立舞蹈製作」。我與王榮祿曾數度合作,尊重他的為人也欣賞他 的藝術,所以無論該獎項叫甚麼名堂,我也衷心祝賀得獎者。令我不解的是,「不加鎖舞踊館」明明就是一個舞團,一個接受藝術發展局行政資助的舞團;《游弋蒼 穹》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在公營劇院上演,由資金、創作到演出,「獨立」在甚麼地方?
我必須強調,以上提出對「獨立」的疑問不涉及得獎 者的氣節。我疑惑的是我們如何理解「獨立藝術家」。獨立可以指實質上在體制中的位置或運作的方式,也可以指藝術家的思維取向或他與社會建立關係的方法。我 認為我們有需要更深入思考「獨立藝術家」這複合名詞,因為一個讓不接受政府資助的獨立藝術家有生存空間的社會,是一個仍然有希望的社會。但「獨立」的定 義,特別對認為自己是獨立藝術家的人來說,必須很清晰。因為只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才能成為阻止社會向單一方向傾斜的力量。
以相對於「大型 藝團」來定義「獨立」,看似理所當然,容易受落;簡單的描述也易於流播。當從業員也不再懷疑它的合理性時,它便在流轉之間不斷獲強化。於是大型也好,獨立 也好,跟隨的竟然是相同的遊戲規則:要得到公帑資助,因為資助是「藝術成就」的指標。官方資助思維與模式得到「獨立」藝術家的支持而越來越牢固,「獨立」 變成了修辭用語,它指向的本質日益模糊。
我也是吃資助飯的人,所以我跟真正的獨立相距應該很遠。但我想我應該憂慮的不是資助飯可以吃多久, 而是資助與自主的關係。即使我們不願意承認,獨立藝術在今天的香港,可能已經半被動半主動地跳進煮蛙的溫水中游淌。因為「政府資助藝術責無旁貸」的聲音, 已發展成「所有藝術都應該獲得政府資助」,而我們很少討論,「接受政府資助的代價是甚麼」。獨立的批評性思維,不是批評政府資助與自己的期望有距離,而是 思考有沒有存在於既定模式以外的可能性。
清醒需要距離,獨立創作與建制之間亦然。
如果藝術家可以在沒有政府資助、在非正規場 地發表作品,他可能把作品商業化了,但也可能是他以過人的能耐,讓非藝術家明白自己的作品的價值。政府往往預設市民對藝術的接受程度,相信用勺子餵食 (spoon feed),獨立藝術家就是要把主流以外的聲音以大聲浪傳播。此外,我們有沒有超越學院式的專業明細分工模式的勇氣,有沒有膽量脫下頭上「藝術家」的光 環?而我想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大環境中堅持自己的選擇。獲得資助的「認同」、票房、獎項,都很誘人,我亦不認為我們要堅決拒絕,否則只是掉進另一 種非此即彼式、過度簡化的價值思考,但我們必須自問是否分得清出發點和目標。藝術家有很多種,有些衣著光鮮,知名度超越藝術圈;有些是媒體寵兒,配合記者 製造一段段帶著夢幻光芒的報導;有些是官學化身,以藝術走入社區之名高唱和諧之歌;有的永遠鬱鬱不得志,而最後,有真正值得全民景仰、為他人的生命帶來意 義的。各種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位置,但不是每一種都符合真正的獨立藝術家的要求。蘇珊‧桑塔格說:「The only interesting ideas are heresies」。異端和獨立不是雙生兒,但他們可能是朋友。
在 四月份舉行的「香港舞蹈年獎 2015」頒獎禮上,王榮祿及其主理的「不加鎖舞踊館」憑作品《游弋蒼穹》獲得「最值得表揚獨立舞蹈製作」。我與王榮祿曾數度合作,尊重他的為人也欣賞他 的藝術,所以無論該獎項叫甚麼名堂,我也衷心祝賀得獎者。令我不解的是,「不加鎖舞踊館」明明就是一個舞團,一個接受藝術發展局行政資助的舞團;《游弋蒼 穹》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在公營劇院上演,由資金、創作到演出,「獨立」在甚麼地方?
我必須強調,以上提出對「獨立」的疑問不涉及得獎 者的氣節。我疑惑的是我們如何理解「獨立藝術家」。獨立可以指實質上在體制中的位置或運作的方式,也可以指藝術家的思維取向或他與社會建立關係的方法。我 認為我們有需要更深入思考「獨立藝術家」這複合名詞,因為一個讓不接受政府資助的獨立藝術家有生存空間的社會,是一個仍然有希望的社會。但「獨立」的定 義,特別對認為自己是獨立藝術家的人來說,必須很清晰。因為只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才能成為阻止社會向單一方向傾斜的力量。
以相對於「大型 藝團」來定義「獨立」,看似理所當然,容易受落;簡單的描述也易於流播。當從業員也不再懷疑它的合理性時,它便在流轉之間不斷獲強化。於是大型也好,獨立 也好,跟隨的竟然是相同的遊戲規則:要得到公帑資助,因為資助是「藝術成就」的指標。官方資助思維與模式得到「獨立」藝術家的支持而越來越牢固,「獨立」 變成了修辭用語,它指向的本質日益模糊。
我也是吃資助飯的人,所以我跟真正的獨立相距應該很遠。但我想我應該憂慮的不是資助飯可以吃多久, 而是資助與自主的關係。即使我們不願意承認,獨立藝術在今天的香港,可能已經半被動半主動地跳進煮蛙的溫水中游淌。因為「政府資助藝術責無旁貸」的聲音, 已發展成「所有藝術都應該獲得政府資助」,而我們很少討論,「接受政府資助的代價是甚麼」。獨立的批評性思維,不是批評政府資助與自己的期望有距離,而是 思考有沒有存在於既定模式以外的可能性。
清醒需要距離,獨立創作與建制之間亦然。
如果藝術家可以在沒有政府資助、在非正規場 地發表作品,他可能把作品商業化了,但也可能是他以過人的能耐,讓非藝術家明白自己的作品的價值。政府往往預設市民對藝術的接受程度,相信用勺子餵食 (spoon feed),獨立藝術家就是要把主流以外的聲音以大聲浪傳播。此外,我們有沒有超越學院式的專業明細分工模式的勇氣,有沒有膽量脫下頭上「藝術家」的光 環?而我想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大環境中堅持自己的選擇。獲得資助的「認同」、票房、獎項,都很誘人,我亦不認為我們要堅決拒絕,否則只是掉進另一 種非此即彼式、過度簡化的價值思考,但我們必須自問是否分得清出發點和目標。藝術家有很多種,有些衣著光鮮,知名度超越藝術圈;有些是媒體寵兒,配合記者 製造一段段帶著夢幻光芒的報導;有些是官學化身,以藝術走入社區之名高唱和諧之歌;有的永遠鬱鬱不得志,而最後,有真正值得全民景仰、為他人的生命帶來意 義的。各種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位置,但不是每一種都符合真正的獨立藝術家的要求。蘇珊‧桑塔格說:「The only interesting ideas are heresies」。異端和獨立不是雙生兒,但他們可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