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母親進行式



http://www.blankspacestudiohk.com/24310202802356535441

人類文化可以經歷千百年保存下來,除了因為求生需要之外,人類懂得以教育的方式將知識和經驗流播,是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是最沒有系統、缺乏程序、卻深深滲透在子女的生活、記憶,模塑他們的價值觀,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並通過他們的生育,在未來佔有位置。

然而,無論上了幾次親子訓練,請教了幾位專家,如何與子女朝夕相處在同一屋簷下,還是沒有標準教材,父母除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惟一可追溯的,便是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即使我們已走過了「父母永遠是對的」的年代,我們曾否真正了解父母經歷過甚麼樣的環境、甚麼樣的成長?我們該怎樣閱讀階模?

中國文化中沒有主流的宗教,但我們景仰的皇帝、父母(特別是父親)、老師,卻要有神的形象,他們勇敢、刻苦、公正、知識淵博,等等。他們是超人化了的凡人。他們有苦不能訴,他們是維繫眾生的代表,是我們眼中的一種價值,所以必須義無反顧地信守傳統要求,履行我們認定該類角色應有的行為;我們難以、或者不願意承認父母也不過是一個活生生的、在年代的洪流中成長的個人,也會懦弱、害怕孤單;他們的外遇也許是他們為了在平淡生活中找尋激起自己的鬥志的理由。我們的文化,是否對「父母」太苛刻了?

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地視父母為獨立個體,我們是否有能力客觀地看待孩子獨立的生命?嬰兒離開母題,他第一次凝望你時,你看到陌生,你突然發現,那是長在另一個頭上的另一雙眼睛,但你拒絕接受這想法,因為你無法接受從你身體內孕育的,竟然是個陌生人。

的確,那是另一個身體。孩子也必須經歷心理上的過渡期,才可接受自己與母親的身體是分開的,建立「我」的概念。孩子在這階段依戀毛巾、拇指、洋娃娃,為過渡中的不安尋找寄託。不能順利走過這階段的孩子將會面對在社會生活的困難。母親們,學習與另一個身體分離的你,畢業了嗎?

也斯說:「你用熟悉去理解陌生,想用相似去消除差異」(見《時空的漫遊──訪問上海》)。所以,我們把自己長大的經驗,包括父母與我們的相處之道,套用到孩子身上。我們真正熟悉自己、熟悉這一切的來龍去脈嗎?還是我們再次籠統地用「愛」合理化我們沒有弄清楚的?因愛之名,我們希望子女像自己,或自己的想象。「愛」是甚麼?是擁有?是延續?是滿足自己?是炫耀?20151112日富商劉鑾雄以六億港元買鑽石贈送女兒當日,我在地鐵車廂中,聽到年輕女人用電話跟對話中人說:「我將來就算餓死,也要送子女往名校。你想想,如果在聚會中,我的子女就讀的學校名字是你們聞所未聞的,我多沒面子!」

即使基因會遺傳,父母子女不可能走同一條路。我們不可以把想法一成不變地放置在另一個情景之中。生存景況隨世代改變,身體亦然。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間可以拋開集體的混沌,認識對方作為獨立生存著的身體,那麼人類獨有的想象力,會讓我們體會另一個身體的感覺,引發我們的同理心。回溯未成為父母之前的自己,如何在另一個家庭穿衣、吃飯、睡覺、遊玩,如何與家人擁抱、撫觸、打架、爭奪,回溯自己的身體記憶,想象家人的感覺,理解家人的世界。家庭文化沒有系統、缺乏程序、卻深深滲透在子女的生活、記憶,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