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看布魯克林,想像九龍東


(信報2016年12月19日)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201611月開始,舉行兩個月的「智慧城市——九龍東」公眾參與活動。2016施政報告表示,九龍東將發展成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作為試點,研究發展「智慧城市」的可行性。官方宣傳的「智慧城市」優點包括:提高城市運作及管理效率/改善生活質素/增強經濟競爭力;並謂目前九龍東的發展限制是:混雜的土地用途及擁有權/交通擠塞/擠擁的行人環境/環境污染。把原本屬於工業和住宅用途的狀況形容為另一種土地用途限制實在公允。但對於深受「獅子山精神」影響的香港人來說,政府的論述合理,概因發展總是好的,賺更多總是好的。他們可能沒有留意,官方論述中的優點,沒有主語或謂語,彷彿放諸四海皆通然而事實上,變成智慧城市前的空間使用者,並非發展後的受惠者。

筆者最近造訪紐約布魯克林區。位處該區市中心的Myrtle Avenue通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聘用超過70000非洲裔美藉工人的布魯克林造船廠(Navy Yard)。由於架空路軌遮擋陽光,沿路建築多為工廠而非零售。自1970年代起,造船廠和鐵路需求大減,一度繁榮的Myrtle Avenue漸被離棄,罪案增加,後來更被謔稱為Murder AvenueBrooklyn Borough管理層於是「以矽谷為藍圖」開始發展「MetroTech計劃」,按研究報告建議發展布魯克林市中心為新核心商業區,加上區內的紐約科技大學,定位MetroTech為學術科研中心,「在20002016年間吸引了十億美元投資」。JP MORGAN2014年把2000名員工的上班地點移至MetroTech

就像起動九龍東描繪的美麗畫面,MetroTech是一次成功的社區重建。的確,在上班日的午餐時間,MetroTech區內人潮擁擠,各式(各色)男女携着包裝食物,步伐匆忙,邊走邊看手機,儼然繁忙先進都市景象。然而從街上鵝行鴨步、不斷響號的車輛看來,重建後是否就不再交通擠塞,行人擠擁,倒難以說得準。

Myrtle Avenue及與其交界的Jay Street,走到同樣熱鬧的Fulton Mall需十分鐘,景像卻十分不同。Fulton Mall是充滿舊建築的下價購物區,街上店中所見,主要是黑人。彷彿MetroTech的上班族走到MetroTech/Jay Street地鐵站便全鑽到地下去,Fulton Mall的喧鬧也傳不到科技中心。如果在Fulton Mall感到的是布魯克林特有的色彩和動,MetroTech便是刻意規劃的玻璃城市的井然冷靜——如非寒風提示,我還以為自己身新加坡。兩街之間有一主打「健康食物」的超市,出售的日、韓以及宣稱令人活得更好的食品種類之多和價格之高,彷彿是以商品建成的地界石。

資料顯示,在195060年代,Myrtle Avenue上興建了為黑人而設的公共房屋。如今居民往哪兒去了?居民的位置轉移(dislocation士紳化影響研的命之一,而我所見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街上景觀,可能在這兒接得上。

我從Flatbush坐巴士到威廉斯堡,車程三十分鐘,沿途上落的街上走的,幾乎都是非裔黑人。比起市中心,窗外的布魯克林明顯破落,但活力不減。巴士抵達終站,從威廉斯堡橋下走過,風景突然改變。建築物不是新的便是經過翻新,明亮乾淨;食客坐滿餐廳露天座位;商店林立,販賣懷舊的古物店或者文青風格的設計品店,有售價300美元的裙子。行人路兩旁,簇新的和待沽或待裝修的空置建築物持續並置。在熱絡的下午氣氛中,我突然發覺,走來的路上,除了兩間賣街舞服裝的店員外,沒有見到黑人。

九十年代之前,威廉斯堡是低租金地區,提供可負擔空間予低收入人士、廠商和藝術家。由於聯邦政府對地方市區發展的支援不斷減少,地政府開改變土地用途,吸引私人資金的投機活,製房地產主導的經濟發展。對於官員來說,這種依賴私人資金、按資市場規則進行的發展甚具吸引力,因為政府需投入的資源少,市功效卻來,政府更可以制定稅務及房屋條例予以「推動經濟發展」。我亦見到近河地區的舊工廠在拆卸中,新的住宅大樓和酒店聳立。但問題是,從炒賣樓房而來的經濟發展不有建性的長,沒實質改善社會基本生活情況,卻愈發拉開貧富差距。

美國導演Ira Sachs 2016年作品《Little Men》,以布魯克林區為背景,描述兩個家庭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理解上揚租金的意義。其中一段對白內「原本租金每月1100美元的店鋪,新合約應索價5000是現時的市價格。雖然現有租戶會因為付擔不來而被迫離開,但我有權隨著大勢賺取應得的。電影兩位主角,即業主的兒子和租客的兒子,由形影不離的玩伴,因為家庭之間的緊張金錢關係,落得個心存芥,形同陌。前者是原曼哈頓區的白人,後者是在布魯克林區的拉丁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