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2012年香港舞蹈演出數據及觀察



為了更有系統地梳理香港舞蹈活動情況,《香港舞蹈年鑑》收集了2012年舞蹈演出資料,整存數據,從中歸納一些觀察。由於資料來自公開渠道(如宣傳單張/網頁等),提交的方式亦不統一,為了能把數據歸類和比較,《年鑑》設定了以下原則及/或假設:

1)《年鑑》明白、亦認同舞台演出並不反映香港舞蹈活動全貌,這些表演只代表了非進行舞蹈活動的第三者(即觀眾)能直接參與的活動,某程度上反映進行舞蹈活動人士與整體香港社會關係。
2)這些「表演」數據只限於在一般定義的劇院、或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表演場地舉行的收費演出,而所有在本文涉及的製作,門票都是透過城市電腦售票網(URBTIX),購票通(Cityline)及快達票 (HK Ticketing)出售。
3)由於可能存在某些沒有任何公開宣傳、或主辦單位沒有向《年鑑》提供資料的製作,《年鑑》對於(2)項中所涉及數據是否已包括2012年所有合符蒐集原則的演出並無既定立場。
4)觀眾人數推算是以演出場地公布的觀眾容量,估算每場入座率為7成,再乘以總演出場次計算。不考慮因應藝術要求更改觀眾坐位數目的情況。
5)平均門票價是根據公開宣布的價格種類計算,但撇除特別高昂的貴賓票價格(如香港芭蕾舞團$1000貴賓票)。平均價格的計算沒有考慮不同價格門票所佔座位數量;各種折扣亦未有計算在
6)文中提到的「專業」、「業餘」、「學生」演出,定義如下:
「專業」:演出者以與舞蹈直接有關的活動(即演出,教育,研究等)為其主要工作(profession)及收入來源。「專業」並不包含對其演出水準及觀眾口味的考量。
「業餘」:演出者以與非舞蹈直接有關的活動為其主要工作(profession) 及收入來源。「業餘」並不包含對其演出水準及觀眾口味的考量。
「學生」:演出者為全職學生或演出是作為舞蹈學習的相關活動(如結業演出、舞蹈學校週年演出、舞蹈比賽/資格考核、或得獎者演出)。
7)由於只有2012年數據,所以不會作年度比較。

製作數目/演出場次
2012年共有180個製作,演出共407場。專業/業餘/學生演出分布如下:
類別
製作數目
佔全年百分比
演出場次
佔全年百分比
專業
80
44.4%
247
60.7%
業餘
39
21.7%
49
12.0%
學生
61
33.9%
111
27.3%

業餘及學生演出製作量與場次於全年總量中所佔百分比處於負關係:這些演出場次所佔百份率比製作量為低。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製作通常只演出一至兩場。反觀專業製作場次通常為25場,偶爾更會有近10場的製作(如香港芭蕾舞團《胡桃夾子》14場和新約舞流《界限.街道圖》9場)。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包括藝術節辦事處,文化節目組及觀眾拓展辦事處)是主辦最多專業製作的單位(25個製作/68場演出),然而演出場數不及三大舞團(香港芭蕾舞團,香港舞蹈團,城市當代舞蹈團)總和(19個製作/78場演出)。其餘主辦單位,以製作量排序,是三大舞團以外的香港中小型舞團及獨立舞者、香港藝術節協會及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主辦「法國五月」)。

香港藝術發展局近年對中小型舞團及獨立舞者批出的資助項目數量有增長,全年共有14個製作,約為三大舞團總量的73%,但場數總量只是35場,為三大團總量的44﹪。觀乎比例上的差距,可以思考的包括藝發局資助額與場租、以及在2012年仍在進行中的康文署場地夥伴計劃與場地需求的關係。

票價
三大類別製作(專業/業餘/學生)在平均票價上的差距不算大:
l   專業:介乎$25$480撇除特別高昂的特別票價),平均$210
l   業餘:介乎$25$380,平均$158
l   學生:介乎$10$380,平均$130

雖然專業製作的平均票價是三者中最高,但較之業餘製作只是高出32%。如果考慮到專業製作中包括不少本地大型製作及邀請外國藝術家來港演出所需的高昂費用,可見公帑補貼在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由於數據沒有購票人士的族群調查(demographics)資料,亦不清楚這些製作的收支狀況,現階段未能推算專業舞蹈演出在香港的可接受價格水平,或者相對廉價門票對建立新觀眾群的作用。

觀眾人數
本文開始時已對觀眾估算方法作出說明。雖然數據並非最終入場人數,但由於所有本文涉及製作都是以同一方法估計,我們可以比較三大類別製作的情況:
全年總觀眾量
274,730

總觀眾量
佔全年百分比
平均每場人數
專業
146,489
53.3%
595
業餘
39,615
14.4%
808
學生
88,626
32.3%
798

在比較三個類別時有一點必須留意,就是觀眾入場的動機各異。業餘及學生類別包括了各地區文藝協會周年演出、比賽、結業演出等。這些製作表演人數眾多,他們各自的生活網絡覆蓋面不同,可吸引的觀眾各異,當中也有帶著「捧場」心態入場的。專業製作的平均人數雖然是五百多,實際上這數值調和了每場觀眾過千的大型製作和不足一百的小型製作之間的差距。把這個觀眾量與前一節的票價數字作一個簡單計算,即可見目前差額資助原則/從業員收入/觀眾拓展的相生關係,到底孰主孰從,則有待業界探討。但無論如何,觀乎香港總人口及參與形形式式舞蹈活動的市民數量,專業製作吸納的觀眾人數屬偏低。

2012年舞蹈周邊活動(包括大師班,講座,公開綵排,相展等)共8個,票價由$50$200不等,全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吸引約1300名參加者。這批人士未必一定入場觀看演出,但這些活動在觀眾培育方面有積極意義。


場地
以下列表是三大製作類別的演出場地分布(表示有製作在該場地演出):

場地
專業
業餘
學生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大會堂劇院


葵青劇院演藝廳


上環文娛中心八樓平台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藝穗會小劇場


牛池灣文中心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荃灣三棟屋博物館


蓮園池香海軒


葵青黑盒劇場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上環文中心劇院

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西灣河文中心劇院

元朗劇院演藝廳

屯門大會堂演奏廳


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

理工大學綜藝館

大埔文中心


灣仔修頓室內場館


青年廣場Y綜藝館



從列表所見,三大製作類別的演出場地壁壘分明,除了少數場地外,業餘及學生製作很少會在專業製作常用的場地演出,反之亦然。專業製作場地的覆蓋亦較闊。一般而言,場地考慮關係到場租、檔期、設備、觀眾容量;場地亦反映了主辦單位希望建立的形象和目標接觸觀眾層。按2012年的場地使用情況,在運用資源及地區性觀眾開發層面上有無改善空間,值得業界討論。

舞種及主題
2012年專業舞蹈製作涉及的舞種不算多樣化,除了康文署主辦少量富外地地方色彩的演出,佛羅明高、探戈、中亞細亞民族舞蹈之外,其他都是芭蕾舞、中國古典舞及現代舞。這可能在香港過去三十多年都維持著芭蕾、中國及現代舞的大型舞團各一、以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以此分類課程有關。業餘製作則最「民主」:沒有特定主題,包含各種舞種,也沒有明顯向哪方向發展的趨勢。至於學生演出,由於主要是匯演、比賽,故沒有明顯創作主題。舞種方面比較偏向中國舞,這可能與有關團體多年的地區努力、學生較易入門以及家長較高的接受程度有關。芭蕾舞的製作亦有一定數量, 但運動舞蹈不多。

舞蹈重演在香港並不普遍,雖然2012年香港芭蕾舞團繼續製作《胡桃夾子》、《吉賽爾》、和《仙履奇緣》,但演出傳統劇目是古典芭蕾的特色,不能理解為一般意義的「重演」。除此以外就只有香港舞蹈團《遷界》、以及不加鎖舞踊館《蕭邦 Vs Ca幫》。

其他售票演出
2012年有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就是有一定數量的製作沒有透過城市電腦售票網、購票通或快達票出售門票,主要是因為演出場地不在三大售票網的服務範圍內。鑑於本文針對的數據來源,這些資料並未反映在以上的分析,但值得列舉供讀者參考:

製作數目:23
演出場次:54
(註:以上數字只包括徵集所得資料,其中只有一個製作/兩場演出為學生類別,其餘全部是專業類別。)

演出場地包括:CCDC舞蹈中心賽馬會小劇場/大樹社區藝術中心/石硤尾白田社區會堂/不加鎖舞踊館/天邊外自由劇場/前進進牛棚劇場/動藝白盒子劇場/Hidden AgendaLoft Stage/多空間Y劇場。

除前進進牛棚劇場和石硤尾白田社區會堂外,以上都是小型場地,沒有固定座位,每場可容納3080名觀眾不等。在2012年,它們接待了約二千人次的舞蹈觀眾,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數量。資料亦顯示這些製作的票價明顯比透過三大售票網售票的偏低,一般在$100或以下。這可能是主辦單位考慮到製作規模和購買過程的靈活性而作出的調整,亦有可能是由於不用支付手續費或分賬,令票價有下調空間。

這個另類售票模式的衍生無疑是被動的,因為三大售票網基本上與目前被認為是「正規」的表演場地掛鉤,其他演出場地不能進入三大售票網。這種正在萌生的新模式的出現有重大意義上的重要性,就是當所有選擇都不能滿足要求時,自然會有人努力另辟蹊徑,在現狀以外尋找可能性。它是一把從民間發出的聲音,要求審視一直以來從上而下的「劇場」和「演出」的定義。這類製作由於無法享用三大售票網的專有宣傳渠道,通常依賴網上推廣,如facebook,電郵及朋輩推薦。這些方法需要個人與個人的連結運作,進而加強了參與者之間的同理感。香港舞蹈界應關注這趨勢的走向及對舞蹈發展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