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2013年香港文化大事



http://thehousenews.com/art/2013%E5%B9%B4%E9%A6%99%E6%B8%AF%E6%96%87%E5%8C%96%E5%A4%A7%E4%BA%8B/
文: 李海燕、李浩暉、黃津珏(香港文監察)


2013年,社會普遍氣氛愈趨政治化,市民期望直接參與政治,為香港謀求出路的態度愈來愈明顯。本大事記一改慣常的「流水帳」方式,換以文化角度回顧是年香港的政治和社會變化

以投票關注藝術發展
三年一度的「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選舉」於10月舉行。藝發局為今屆選舉更改了選民登記方法。去年「香港文化監察」曾要求藝發局解釋《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諮詢文件》中部份含糊細節。然而局方沒有作出回應便旋即推出選民登記資格的最後定案。候選人報名期開始後,業界及媒體陸續披露有關種票、候選人無法接觸選民、個別候選人資格成疑乃至其政綱充分體現對業界運作毫無認知等問題。本屆投票率為33.8%,創歷史新高。九個界別席位由媒體稱為「開明派」人士奪得,只有音樂界委員連任成功。

城市品牌與藝術名牌
M+去年以一億七千多萬元公帑,向收藏家希克(Uli Sigg)購入中國當代藝術藏品,清單於在3月公佈,公眾及本地藝術家嘩然。4M+舉行「M+進行:充氣!」展,官方網站表示,「期望能透過展出大型充氣雕塑……提出對公共藝術本質的疑問,以及公眾參與的可能性。」同期大型商場「海港城」引進荷蘭設計家荷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16米充氣巨鴨,浮游在維多利亞港,吸引八百萬人次「追鴨」。「公眾參與的可能性」,到底是公眾口中的童年回憶?還是黃鴨巡迴大阪、悉尼和歐洲的盛事全球化?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5月落戶香港,特首梁振英出席開幕。五天展期吸引逾六萬人次入場,國際買家蜂湧而至。本屆參展的245間畫廊中,只有26間為「香港畫廊」,包括國際畫廊的香港分支;真正的本地畫廊只有約10間。加上蘇富比與嘉士德兩地拍賣行,香港有望成為繼倫敦及紐約之後的第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名符其實的文化(買賣)之城。

媒體與表達自由
港大民意調查6月發表報告,顯示過去10年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感到不滿的人數由14.1%上升至23.6%77日記協發表了題為《烏雲壓城──香港言論自由面對新威脅》的報告,提到新政府班子漠視香港媒體自由,重點批評特首就《信報》一篇評論,向作者發出律師信,打擊香港作為自由社會的地位。9月,《信報》副總編輯撰寫文章,批評一間甚具影響力的本地電視台報道特首落區時處理手法偏頗,只報道支持政府的團體,卻避開反對政府人士的訴求,結果稿件被抽起。10月,副總編輯與三名記者辭職。

同樣在10月,行政會議否決向「香港電視
發牌。政府以「保密」為由拒絕透露審理牌照準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前言不對後語,謂「只能批出兩個牌照」,與半年前「牌照沒有上限」的說法相左。社交網絡上支持發牌群組一天內召集得四十萬人支持,集會及示威行動持續近月。部份立法會議員動議要求政府交出發牌文件,動議經修改後變成不包括行政會議紀錄及商業機密文件,但仍遭建制派議員否決,表示議案將影響政府管治威信117日立法會分組點票決議是否引用權力及特權法向政府索取有關文件遭到否決,親政府議員主動放棄監督施政權利,進一步暴露功能組別及分組點票機制與民意背道而馳

港大文學院副院長兼歷史系教授高馬可(John M. Carroll)所著《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今年由中華書局翻譯成中文版《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卻在坊間出現兩個不同版本。未經刪節原版在出版後被火速收回,被大量刪去有關中英關係等敏感內容的新版本卻在書展期間推出。高馬可教授表示對書局刪改其著作毫不知情。

刪改創作,有人蒙在鼓裡,有人自動請纓。香港芭蕾舞團10月公演由王新鵬編舞的《紅樓夢﹣﹣夢紅樓》,演出末段原設以文革作為時化背景,服裝設計亦以紅衛兵造形為藍本。25日首演後港芭召開記招,表示「因技術問題」將刪除有關舞段。由於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首演後曾接觸港芭董事局主席何超鳳,引來「藝術審查」之慮;知情人士透露中央並無干預。111日,被刪的情節在6場演出重見天日。官方審查固然可怕,自我審查卻形近可恥。事件令社會關注每年獲得大額資助的藝團董事會權力,以及這些團體的管理方式有否凌駕藝術方針。

藝術群聚「同人唔同命」
特區政府近年今年完成了歷時三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計劃」,編制出一份共477個項目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同時大力打造已經擁有評級的文物建築成為藝術空間,建立「文化品牌」,吸引國際創意新貴進駐。然而,當公眾在4月發現「西九文化區」將大幅超支200億港元,較原來估算超出一倍時,也許亦是時候反思為吸引創意新貴和高消費遊客的文化工程是否香港文化發展的真正需要。

政府一方面致力打造受其監督的藝術空間,另一方面卻容不下現有的民間藝術村。在「起動九龍東」的政策下,九龍東的工廈被重建為商廈和酒店,令本來紮根於此區的藝術家除了因租金上升而被迫遷外,還要面對政府以「非法」之名進行打壓,「起動」實為「趕絕」。2013年春節期間,一羣年輕人把荒廢了二十多年的車廠變成「多霉體派對」,突顯政府對「公共空間作藝術用途」不設實際的想像。另一邊廂,同樣為工廈藝術家群聚的「伙炭」,連續兩年得到民政事務局資助,舉辦年度開放日。政府對待不同的藝術群聚的雙重標準,再一次反映香港文化政策長久以來政出多門的問題。

中港盾矛下的藝術界
藝術發展2月首次頒發ADC藝評獎」,來自內地的年青作者賈選凝憑一篇對《低俗喜劇》的影評獲得金獎,事件引發對本土文化闡釋權及評審機制「私相授受」懷疑,並逐漸演變成一場藝術界的中港矛盾事件,幾可與奶粉和北區學位相提並論。全球化下的中港政治,從日常生活、成市空間以至藝術發展,矛盾均一觸即發。政府的文化政策制定者,應予正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