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香港藝術館諸位:也許你們認為對吳冠中大師的尊重,是表現在把他的作品鑲在呆呆笨笨的銀色畫框,然後掛在與觀眾距離3呎的玻璃後面.但吳先生從水墨技巧基礎的突破,他筆觸之豪邁,他畫中表現的熾熱生命力,又何堪被困於那重重的「尊重」中?
之二:「凹凸」這兩個意象豐富的漢字,作為純粹的圖案去解讀並無不妥;如果要加強不會中文人士的理解,以英文標題作輔助亦無不可;但當標題竟然是「ao tu」的時候,到底我應該用什麼知識基礎來把吳先生的畫和「注釋」連繫起來?
之三:林東鵬的作品《暖化》前約1米地面被銀色膠布框住了,看畫的不能踏進這範圍內,為的是怕「觀眾會用手摸作品」.典型的以為所有市民都是民智未開的官尊民卑心態.如果我這個蟻民這麼愚笨,那也是因為沒有受到適當的教化.但我最不解的是,林東鵬的概念是在被燒過的木板上作畫,以材料加強訊息的傳遞,藝術館卻不讓我細看材料的處理.當代藝術這個類別,在官方機構有多少重量?
之四:趙亮《上訪》,片長315分鐘(導演版),科學館演講廳全院滿座,提早離場的寥寥無幾,令人感動.
2010/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